一、定位与宗旨
学术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指委”)是智维论坛的重要智识中枢,作为平台的专业保障机制与思想引导机构,承担着议题方向导航、内容质量监督、知识生态构建的关键职责。学指委以“推动深度知识生产、引导跨学科融合、保障内容学术性”为基本使命,致力于为论坛的整体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支持。
在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深度交织的当代语境下,智维论坛将“学术—社会—认知”三维议题作为核心关注对象。学术指导委员会即是支撑这一认知框架得以科学构建与持续更新的核心机构。
二、主要职责
学术指导委员会的职责覆盖平台议题设定、内容策划指导、研究质量监督与跨界知识融合等多个维度,具体包括:
1. 议题引导与方向设定
提出论坛年度或阶段性核心议题建议,参与平台“主题方向图谱”的共建,确保内容布局与科技社会发展趋势同步;
2. 内容策划与专题指导
参与重点内容专题的结构设计与写作建议,为原创项目、翻译计划、系列讨论等提供专业框架与引导逻辑;
3. 研究项目评审与顾问
为课题管理委员会提供学术评审支持,参与项目立项论证、中期评估与成果验收,确保研究质量与方法规范性;
4. 学术出版指导
对论坛主导或合作出版的研究成果提供审校、推荐与指导意见,提升出版物的理论深度与传播价值;
5. 跨学科协同倡导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融合,推动构建具有智维论坛特色的跨界知识体系与方法路径;
6. 青年智识成长支持
指导青年会员、写作者、研究者的选题方向、方法路径与写作技巧,推动思想代际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
三、构成与组织机制
学指委由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未来研究、科技政策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组成,强调跨学科覆盖、国际化视野与学术品格。
委员构成:
1. 主任委员1人:主持学指委整体工作,代表委员会参与战略议题;
2. 副主任委员1-2人:协助主任协调内容建议、组织评审等事务;
3. 常务委员若干人:担任议题牵头人、专题顾问、方法导师等角色;
4. 特别委员:针对某一议题方向临时邀请的资深专家,参与阶段性事务。
委员聘任周期:
1. 每届任期3年,可续聘1次;
2. 委员可由组委会、理事会或现任委员联名提名,须经学指委全体表决通过;
3. 特殊学科方向或国际合作项目可设置“国际委员”“客座委员”机制,实行灵活聘期。
四、委员遴选标准
为确保学指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与道德声誉,智维论坛设定如下遴选条件:
1. 学术资历扎实
通常须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同等学术能力,发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 跨学科理解力强
拥有处理多领域交叉议题的理论理解力,能在技术与社会、人文与科学之间搭建认知桥梁;
3. 国际化背景优先
具有海外求学、研究或合作经验者优先,具备双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4. 伦理自律与公共精神
无学术不端、剽窃、虚假研究等记录,具有推动知识公共性与社会影响力的自觉意识;
5. 协作能力良好
有志于通过平台形式进行知识共建,能够适应集体协作、网络写作、议题交叉等机制。
五、运行模式
为保障工作制度化、决策高效化,学指委设立以下运作机制:
1. 会议制度
每年召开不少于两次全体会议(可线上),讨论议题方向、项目质量、委员建议等事项;
2. 专题小组机制
围绕重点议题设立临时性专题组,由1-2位委员牵头,联动研究人员开展深度策划与跟进;
3. 评审机制
对重要内容、出版物、研究项目等设立“学术双审”制度,由两位以上委员提供独立评议意见,确保评审公正客观;
4. 提案机制
委员可向论坛提交议题建议、机制改进意见或内容反思报告,经理事会讨论后进入议程流程。
六、角色意义与期许
学术指导委员会不仅是论坛内容质量的把关人,更是理念方向的引导者、知识方法的设计者、认知生态的组织者。它确保了论坛始终立足于深度思考与科学精神,避免浅层化、速食化、跟风化倾向。
智维论坛希望,学术指导委员会不仅以“专家身份”参与平台,更以“思想合伙人”角色,与其他治理层成员共同建构面向未来的跨界知识图谱与协同实践机制。
我们相信,只有拥有强大而多元的学术引导体系,平台才不会偏离根基;只有建立一个可信而持续的知识顾问机制,才能真正支撑起智维论坛在智能时代中的思想高度与知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