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至12日,由智维论坛主办的“未来智力与社会创新大会(Future Intelligence & Social Innovation Summit)”在美国旧金山圆满落幕。此次大会以“未来协同·结构创新”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人工智能、系统设计、社会政策、科技伦理、未来学、城市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实践者,围绕科技变革与社会结构演进之间的深层关系展开跨界探讨。
本次大会不仅是对当前全球数字转型趋势的回应,更是对“技术公共性”“系统性社会创新”以及“未来认知机制构建”的战略性预判与前瞻性提出。为期三天的议程设置聚焦洞察与行动的结合,贯穿多个高密度对话单元、策略实验室与主题演讲。
全球思想交锋:科技不是终点,认知才是起点
本届大会强调一个核心前提:技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其功能性,而在于它如何重构人类的社会想象与制度逻辑。在“未来社会的智力结构”主题演讲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数字人文专家指出:
“AI并不是简单地改变了我们的工具,它正在改变我们对‘问题’本身的定义方式。‘未来智力’需要突破个人智能的框架,转向集体认知与结构协作。”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社会已进入一个“系统复杂性远超制度响应能力”的阶段,传统的线性创新逻辑与片段式改革方式,难以支撑未来社会的韧性与包容性。
战略性观点提出:三重重构与五大前沿方向
大会期间,智维论坛联合国际专家团发布了《未来社会创新路径初探(San Francisco Brief 2019)》,提出未来十年社会变革需围绕三大重构展开:
认知模式的结构性转型:从线性解构向系统协同转变;
制度逻辑的适应性重塑:建立快速反馈、共建式、弹性治理机制;
技术部署的伦理共识化:避免技术成为权力集中的助推器。
在此基础上,报告明确了五大前沿战略方向:
知识协作网络设计(Distributed Cognitive Systems)
技术伦理的行动化机制(Applied Tech Ethics Frameworks)
智能社会的公共价值衡量体系(Post-GDP Civic Metrics)
跨界生态型实验区建设(Collaborative Urban Labs)
“后算法治理”结构雏形(Beyond-Platform Governance)
策略实验与原型共创:连接思想与结构的中介机制
本次大会特别设置了两场“策略原型实验室”(Strategic Prototype Labs),以工作坊形式引导来自技术、制度、社区与教育等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围绕真实议题进行跨界建模。实验室项目包括:
“未来城市认知图谱”:构建AI支持下的城市协同系统设计模型
“结构性不平等识别引擎”:运用数据工具识别制度内嵌的不公平模式
“青年协作者机制沙盘”:共创面向18–30岁人群的社会创新孵化模型
此外,大会同期举办的“创新者之夜”展示了来自10个国家的青年社会实验项目,包括AI助力的老龄社区治理、数字身份平权计划、未来教育模型草图等,受到多方关注。
向未来发出邀请:从思想到机制的跃迁
智维论坛联合发起的“全球未来智力协作倡议(GFICA)”在闭幕环节发布,提出构建跨国、跨界、跨文化的“协同创新中枢机制”,并明确未来三年内将推动如下工作:
成立“未来社会观察室(Future Society Observatory)”发布年度趋势报告;
搭建“智识协作基金”支持青年团队的跨界试验项目;
推动多语种、多平台的开放知识工具与算法伦理白皮书共建计划。
在技术浪潮与社会焦虑交织的当下,“未来智力”不只是关于预测,更是关于塑造。从认知框架到制度机制,从科技伦理到公共价值,智维论坛与全球协作者一道,正在共同建构一条通往更具公平性、韧性与创造力的未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