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的再地方化实践队深入多地乡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展开调研,探寻跨区域协作的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经验借鉴。
在本次调研中,实践队聚焦于闽宁台三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地方化——再地方化”实践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经济较发达地区先行试点,对先进理论进行地方化改造,再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协同合作,实现经验的跨区域共享与可持续发展。实践队成员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地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
实践队在福建重点考察了厦门市海沧区的多个村庄。在海沧区,台湾社区营造理念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通过人才输入和理论输入,在赤土社、芦塘社等村庄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例如,赤土社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推动道路翻新、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通过组建志愿者团队激发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芦塘社则保护性修缮和再利用古建筑,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经济优势。这些实践充分体现了“地方化”过程中对本地资源的挖掘与转化,以及制度、组织和要素的协同调适。
实践队还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调研泾源县集美村和杨岭村等地。集美村抓住闽宁协作的政策机遇,依托对口帮扶发展产业,实施日间照料中心维修项目,建设扶贫车间,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杨岭村则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以农业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同时,两地在借鉴福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践,如在要素选择和营造顺序上灵活调整,注重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再地方化”路径。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发现闽宁台三地协作的“地方化——再地方化”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实践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深入了解了闽宁台三地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未来,他们将对调研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建议,助力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