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体育与城市精神论坛在青岛举行,聚焦全民健身与城市体育文化塑造

发布单位:沿海城市研究通讯社 作者:周亦帆 发布时间:2013-08-20

在体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核心动力之一的时代背景下,2013年8月18日,“滨海体育与城市精神论坛”在山东青岛顺利举行。此次论坛以“全民健身与城市体育文化塑造”为主题,由智维论坛联合多家体育研究机构和城市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汇聚了来自体育政策、城市治理、文化研究、教育传播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务代表。

论坛紧扣“体育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构件”的时代命题,围绕如何以全民健身为抓手,重构滨海城市的精神风貌、公共活力与文化认同展开深入研讨。青岛作为中国东部典型的滨海城市,其“山海城一体”的自然格局与深厚的体育传统为本次论坛提供了现实土壤和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在开场主旨演讲中,多位与会专家指出,全民健身已从单一的健康倡导上升为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再只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凝聚城市认同、激活城市活力的公共文化行为。随着政策向社区、街区、校园持续下沉,如何将“健康中国”战略与城市文化特质结合,成为各级城市亟需回答的实践命题。

论坛中,部分学者强调,全民健身的本质不仅是身体参与,更是文化参与,是对“我属于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建构。城市需要的不只是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扩张,更是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与情感归属的健身空间体系。正如青岛近年来将海滨步道改造为可骑行、可跑步、可社交的“滨海运动走廊”,这种以生活方式重构公共文化的尝试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

论坛特别设立“体育与城市精神构建”主题研讨,围绕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构筑城市独特气质与文化表达展开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一座城市的体育文化不仅关乎赛事规模与设施建设,更在于其如何成为城市记忆、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有专家指出,滨海城市独特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动态性使其更容易孕育出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例如青岛帆船文化的兴盛,既根植于城市的海洋地理,也成为城市国际化表达的一部分。将传统体育活动、地方赛事、群众性运动有机融合,有助于构建出具有地域感的城市体育文化结构。

此外,不少嘉宾呼吁,应关注青少年体育文化的培育,将城市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教育、社区组织与媒体传播,使其成为代际之间、群体之间联结的重要文化中介。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政策、产业、社区组织的代表围绕“公共体育空间的复合功能”“滨海城市的体育生态系统设计”“体育与城市品牌的互动机制”等话题,展开跨界对话。专家指出,城市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依托复合型空间治理能力,既满足健身功能,又具备文化表达、社交纽带与生态修复等多重价值。

有与会代表提出,可借助数字技术与数据平台推动城市体育管理的智能化、个性化演进,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市民健身行为,推动资源精准配置,提升全民参与体验。

作为智维论坛在城市文化与空间治理交叉议题上的又一重点落地活动,本次“滨海体育与城市精神论坛”不仅推动了体育从运动走向文化、从个人走向城市的再认识,也为以体育为载体打造城市公共精神的路径提供了参考样本。

青岛,这座在阳光、海风与体育精神中不断生长的城市,正以更加自信与开放的姿态,书写属于新时代滨海城市的体育文化新篇。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