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渗透教育场景的当下,如何应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制度性挑战,成为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2025年4月25日,由智维论坛主办的“AI时代的教育法治与治理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办。论坛以“人工智能对教育制度与法律监管的挑战”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对教育治理架构、法律责任边界、学生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深层冲击,汇聚了来自教育法学、公共政策、人工智能伦理、学校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
本次论坛的举办地杭州,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高地,其在智能教育平台应用、数字校园管理以及AI教育产品孵化方面的实践,也为论坛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案例与制度反思背景。
在主旨发言中,多位与会专家一致指出,AI技术正在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从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到智能评估系统,从虚拟教师到全流程的教育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中小学、高校甚至终身教育体系。然而,快速技术迭代与相对滞后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张力,也暴露出一系列关键治理空白。
“AI不是万能工具,也不是教育正义的自来水,”一位教育法研究者在演讲中强调,“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对责任机制、数据权属、算法偏见的考验。”论坛指出,教育系统正面临从“管理人”向“管理算法”的转变,法律和政策框架亟需更新,以应对教育场景中算法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新型风险。
围绕“AI与教育数据法律责任”的专题讨论格外引人注目。与会法律专家提出,当前大量智能教学平台在应用过程中获取、处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甚至情绪数据,但这些数据的使用目的、保存期限、第三方共享机制等常常缺乏明确边界。尤其是未成年人数据的收集,在缺乏适当监护与审核机制的前提下,可能侵犯学生的知情权与隐私权。
教育管理者也表达了现实中的困扰:在追求智能化教学效果的同时,学校如何履行数据保护的法律义务?AI系统所作出的评估、推荐或分流建议,若出现偏差或歧视性结果,责任应由平台、开发者还是学校承担?这一系列现实问题凸显出AI教育应用急需与数据法、青少年保护法、平台治理机制相衔接。
论坛特别设置的“算法治理与教育公平”小组讨论,从伦理与社会层面提出了警示。专家指出,AI系统背后由谁设计、使用哪些数据、依赖何种逻辑,都会深刻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比如一些AI评估系统在招生、分班或奖学金评定中应用,其算法如果依据的样本存在历史偏见,可能导致对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或特殊群体的系统性排斥。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看似中立”的技术外衣下,教育决策正逐渐依赖算法驱动,弱化了人文判断和教师主导的空间。“教育不能成为被大模型计算的结果,而应是人类价值持续参与的过程。”有与会者呼吁,应设立AI教育产品的伦理审查机制,特别是公共教育系统采购的技术方案,需经过多维度的人权评估与公开透明的审核流程。
论坛期间,多方专家就未来的教育治理机制展开了深度研讨。当前,多数国家尚未建立关于AI教育应用的专门法律,相关规范多散见于数据保护、消费者权益或未成年人保护条文中,缺乏统一且具有前瞻性的治理框架。
在中国场景下,与会学者建议应探索设立“教育AI监管沙盒”制度,在保护试验性空间的同时纳入风险评估、用户反馈与独立审查机制,兼顾创新发展与风险防控。同时,政策制定应强化平台方的法律责任边界,明确算法决策的可解释性要求,并推动师生数字素养与AI使用伦理的普及教育。
作为主办方之一,智维论坛在闭幕发言中表示,AI时代的教育治理问题,不仅关乎技术应用的效率,更触及教育的公共性、本质与伦理底线。论坛强调,未来治理框架的构建,应更多吸纳跨学科力量的参与,通过法律、伦理、技术与社会机制的协同进化,实现“以法为纲、以人本为心”的智能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