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竞相落地、数字金融风险迅速演化的背景下,国际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监管论坛于2024年10月19日在香港举行。本届论坛以“央行数字货币试点下的金融安全挑战”为主题,汇聚来自亚太、欧洲及多边金融组织的监管者、学术代表、金融科技企业及法律专家,围绕数字货币时代的新型金融风险、监管机制重构及跨境协调机制展开深度探讨。
全球视角:央行数字货币加速落地,风险治理成为新焦点
论坛开场指出,随着中国、欧洲、巴西等多个国家推进央行数字货币试点或正式推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正在经历代际变革。在提升支付效率、拓展普惠金融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保护、网络安全、洗钱防控、系统性风险等一系列复杂挑战。
“CBDC并不是一项孤立货币技术,而是深度嵌入国家金融主权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制度工具。”一位国际清算银行(BIS)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其安全性设计与监管模式,将决定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
安全议题:从数据边界到算法透明
会议期间,监管科技(RegTech)与法务界代表特别指出,目前各国CBDC试点存在三个主要“安全盲区”:
1. 数据主权与用户隐私难以平衡:在强化监管可视性的同时,如何防止滥用追踪权力、保障用户金融自由权?
2. 核心系统算法“黑箱化”问题突出:如合约执行、链上结算、身份认证模块未实现可解释与可监管,将带来决策风险与责任失位;
3. 跨境使用缺乏协调机制:一旦CBDC跨境扩展,金融制裁、资本管制、货币政策传导等将面临规则重构。
对此,会议建议优先推动“央行—科技企业—监管沙盒”三方机制,在确保灵活试点的同时建立底线型规则,包括审计可追溯性、代码透明责任、隐私合规模块等。
香港角色:连接试验场与全球资本视角
作为全球重要金融科技枢纽,香港被视为央行数字货币国际合作与跨境测试的关键节点。
会议期间,有关机构代表展示了“多边CBDC桥项目”的最新进展,包括与东盟、阿联酋等地区合作试点跨境清算、基于DLT(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实时支付实验,以及数字资产监管框架设计。同时也提出,未来香港可进一步探索:
1. 成立“数字货币合规技术实验室”;
2. 参与CBDC标准制定与区域联动机制;
3. 推动CBDC与数字身份、跨境结算平台协同发展。
一位香港金融管理部门代表指出:“我们的目标不是率先发行,而是率先应对挑战。只有机制领先,数字货币才能真正服务稳定与创新。”
共识形成:以“技术中立、风险底线、功能分层”为监管原则
论坛最后形成初步共识,提出CBDC监管应以三项原则为核心:
1. 技术中立:避免过度干预创新路径,确保监管适应不同底层结构;
2. 风险底线:在支付安全、身份认证、系统互通中设置最小安全保障框架;
3. 功能分层:对不同用途(个人支付、批发清算、跨境用途)分别设置合规门槛与透明度要求。
论坛将形成总结报告提交至多边金融机构及监管合作机制,部分议题亦将纳入下一轮金融科技标准协调讨论议程。
完整会议资料、发言纪要、政策建议清单可通过论坛官网申请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