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东京成功召开,探讨AI生成艺术中的原创性与文化标签

发布单位:艺术与文化创新通讯社 作者:赵涵 发布时间:2024-07-23

2024年7月22日,智维论坛主办的“数字艺术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日本东京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AI生成艺术中的原创性与文化标签”,汇聚了来自全球的艺术家、文化学者、科技专家以及文化政策制定者,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及其对艺术原创性与文化认同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AI生成艺术成为了全球艺术界热议的话题。如何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确保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并在数字艺术作品中体现文化认同,已成为当今文化创作的重要命题。此次研讨会旨在审视AI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和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在这一新的艺术领域中平衡技术进步与传统艺术观念。

在论坛的开幕式上,来自东京大学的文化学者提出,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技术工具,更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协作者。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AI能够从海量的艺术数据中汲取灵感,生成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文学等。然而,随着AI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发挥作用,原创性这一传统艺术评判标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会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普遍认为,AI生成的艺术作品在形式和表现上可以达到惊人的创造性,但在原创性方面却存在争议。由于AI的创作是通过已有数据的学习与分析生成的,因此,它的创作本质上依赖于人类设计的算法和输入的训练数据。这引发了“AI艺术是否能称之为原创?”的深刻讨论。一些与会专家指出,虽然AI作品在技术上具有创新性,但其原创性往往受到数据源和算法设计的限制,因此在艺术界,AI生成的作品依然难以完全脱离人类艺术家的创意与意图。

“文化标签与艺术创作”专题研讨中,专家们探讨了AI生成艺术中如何体现文化标签和文化认同的问题。与会者普遍认为,尽管AI技术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界限,但艺术作品仍然离不开文化背景的影响。艺术作品的文化标签不仅是其表现形式的外在特征,也反映了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专家们强调,AI在创作过程中虽然能够模拟和再现不同文化的艺术风格,但它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创作者的文化认同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AI艺术可能会融汇多种文化元素,这种文化的交织可能导致作品的“去文化化”,从而影响作品对某一特定文化的表达与认同。学者们提出,AI创作的艺术作品需要更加注重与本土文化的深度结合,避免陷入全球统一化的艺术创作模式。

“AI艺术的伦理与法律”讨论中,法律专家和艺术界人士提出,随着AI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原创性与版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人工智能作为创作工具,提出了作品归属权的难题。传统的版权法体系以人类创作者为核心,但AI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一界限,如何界定AI生成作品的版权成为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与会的法律学者表示,现有的版权法律可能无法适应AI艺术创作带来的新挑战,因此,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法律改革,为AI创作作品提供明确的版权框架。与此同时,艺术家和创作者也应思考如何在使用AI技术的同时,确保作品的创作过程保持人类文化创意的主导地位,避免技术对艺术创作的过度控制。

“AI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环节,专家们展望了AI生成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专家们一致认为,AI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将不仅限于艺术创作,还将影响到文化营销、展览策划、娱乐产业等多个方面。AI生成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领域,正逐渐改变传统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方式,使文化产业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

      此次“数字艺术与文化认同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的原创性、文化标签、伦理问题及法律挑战,提出了在这一新兴艺术形式中如何保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专家们一致认为,AI生成艺术作为技术与创意的结合体,既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也提出了新的文化和伦理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AI艺术将进一步走向成熟,成为全球文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需要持续关注原创性与文化认同的保护,为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