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标准

作为一个以推动科技、人文与社会创新融合发展为宗旨的重要奖项体系,智未奖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高标准、专业化、多维度的评审原则,致力于表彰在多个领域中展现卓越成就并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的个人与团队。评选标准是智未奖评审体系的核心所在,既关乎奖项的专业公信力,也体现奖项所倡导的价值导向。

 

一、总体评审原则

智未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三大原则,在评审流程中贯穿“价值导向性、实证依据性、社会影响力、伦理责任感”四个核心维度,以确保每一项评选结果都能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公众评议。总体评审原则如下:

1. 创新性导向  

项目或个人在所涉领域内应具备原创性思维、方法或模式创新,能突破既有框架,带来实质性进展。

2. 跨界融合能力  

鼓励打破学科、行业、领域壁垒,推动技术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

3. 现实影响与应用价值  

所提交成果需具备一定的可实施性、示范效应或复制推广潜力,在现实世界中已产生或预期将产生积极影响。

4. 伦理责任与社会贡献  

候选人/项目应体现强烈的公共责任意识,避免争议性应用,符合伦理标准,并有助于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社会秩序。

5. 国际视野与文化根基  

在具备全球问题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同时,体现本土文化价值或地域性智慧,为构建全球治理新路径提供东方视角。

 

二、核心评审维度

智未奖所有奖项评选过程中,评审委员会将依据以下五个核心维度对候选人或项目进行综合考量,各维度权重可根据具体奖项类别进行适度调整:

1. 学术/专业贡献(20%)

是否在本领域产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模型或实践突破;

是否具备同行认可的成果,如高水平论文、技术专利、学术奖项等;

是否在专业社群中具备领导力与影响力。

2. 创新性与原创性(25%)

项目或成果是否具有原创性设计、独特视角或突破性成果;

是否开辟了新路径或建立了全新范式;

创新背后的思维逻辑是否具备可持续演进的潜力。

3. 社会影响力与可持续性(25%)

成果在政策、产业、公众生活等方面是否已产生实际影响;

是否可扩展至其他场景或群体,具备推广复制价值;

项目运作模式是否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4. 伦理与价值引导(15%)

项目是否在技术伦理、隐私保护、数据治理、社会影响等方面有清晰界定;

候选人是否具备公共责任意识,遵守专业伦理规范;

是否回应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偏见、数字鸿沟等关键议题。

5. 协同能力与组织表现(15%)

团队或机构是否具备良好的协同机制与执行能力;

是否能调动多方资源参与;

是否形成稳定的生态网络与价值共同体。

 

三、不同奖项类别的特别标准

根据奖项具体方向与申报主体的不同,智未奖在通用评审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以下奖项类别设置了具体侧重:

1. 智创先锋个人/团队)

强调候选人的跨界探索能力与社会引领性,特别考察其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原创性突破及公众传播影响。

2. 医疗突破

评估技术或理念是否可有效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优化医疗服务路径,兼顾伦理风险的前瞻判断。

3. 智慧教育

突出教学方式、学习路径或知识传播机制的创新性,关注成果的公平性、适应性与长期教育价值。

4. 文化创新

鼓励将科技手段应用于文化保护、传播、再创作等方向,评估其文化深度、技术合理性与受众影响力。

5. 法律伦理

聚焦于数据治理、AI伦理、数字人权等议题,重点审查候选人/机构在推动规范建设、公众讨论和政策建议方面的贡献。

6. 青年创新类(35岁以下)

特别关注青年在早期阶段展现出的原创潜力、问题意识与全球协作意愿,鼓励提出具挑战性的概念性设想或实践路径。

 

四、评审机制与程序保障

1. 多轮审查:评选实行初审(资格审核)—复审(专家函评)—终审(评审会议)三轮流程,确保评选严谨性。

2. 交叉评审制:每一轮由不同行业与学科背景的专家参与交叉评议,避免单一视角影响判断。

3. 回避机制:涉及利益相关或存在合作关系的专家将自动回避评审,确保公平性。

4. 公开答辩与质询机制:部分入围项目将参与线上或线下陈述环节,接受专家组现场问询,提升透明度。

5. 社会评议窗口:部分奖项设有公众意见征集期,通过网络平台向外界公开展示候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五、伦理合规要求

为保障奖项公信力与责任感,候选项目及申报人需满足以下基本伦理与合规标准:

不涉及抄袭、虚假数据、侵权争议、歧视倾向等负面记录;

如涉及公共领域敏感议题,需出具伦理审查报告或说明材料;

企业类申报项目不得以商业推广为主要导向,须明确区分品牌行为与公共价值目标。

 

六、结语

智未奖评选标准不仅是一套技术性规则体系,更是智未奖对未来社会价值、技术责任、文化自觉的系统表达。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奖项希望通过一套日益成熟的评审机制与价值框架,持续发掘并放大那些“值得被看见的努力”,推动跨界协同与社会共创的深入开展。

 

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创新,不止于领先,更源于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