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粤港澳科技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澳门举行,会议以“区域湾区协同创新的制度机制探索”为主题,围绕构建面向未来的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制度协调与政策联动展开深入研讨。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科技界代表、城市发展研究机构及高校专家出席会议,围绕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瓶颈与突破路径展开多维度交流。
本次会议是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重塑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举办的一次战略性研讨,旨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制度、机制与平台层面先行先试,探索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协同创新路径,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与会专家指出,大湾区已具备丰富的科技资源、高密度的高校科研机构及良好的产业基础,但区域协同依然面临“制度壁垒多、资源分散、路径割裂”等深层挑战。制度机制的探索不仅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更是要实现规则对接、政策协同、资源共用和信息互通。
会议期间,多位代表围绕“跨境科研合作如何制度化”、“人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空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标准对接障碍”等关键议题展开对话,并提出“共建区域创新平台、共设科研基金池、共推数据开放机制”等系列建议,获得广泛关注。
论坛现场还发布了《湾区科技协同发展路径初步观察报告(2015)》,在制度机制层面对比国际湾区经验,总结大湾区在协同治理、科技政策对接和平台型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现实进展,并提出构建“政策沙盒+区域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框架,逐步打通横向合作路径。
会议形成初步共识:要以机制对接为核心,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等系统协同,尤其是在人才认证互认、科研成果流通、政府数据共享等方面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为构建“制度互通、生态互联、资源互享”的湾区创新共同体夯实基础。
论坛秘书处表示,接下来将推动设立“湾区科技制度创新观察机制”,并定期发布区域协同发展评估指数,以持续追踪制度演进成果,为未来的政策制定与合作机制升级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本稿由粤港澳科技协同发展研讨会秘书处编写,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