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连接分散知识,回应共同问题
2021年3月18日至20日,智维论坛“跨学科合作专项计划”启动会在德国柏林正式召开,标志着论坛在全球知识协同体系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此次会议聚焦于如何通过跨领域、跨机构、跨文化的深度合作,围绕全球性复杂议题开展联合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更加开放与包容的认知共同体。
会议邀请了来自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机构代表、政策智库专家、大学学者与公共部门顾问参与,围绕“如何组织跨学科合作以应对21世纪的系统性挑战”展开多轮闭门工作坊与公开圆桌讨论。与会者来自气候政策、数据科学、城市规划、科技伦理、全球卫生、社会心理学、算法治理等多样背景,构成了极具张力的知识交汇网络。
大会正式发布《跨学科合作专项计划框架文件》,提出以“问题驱动、结构协同、资源开放、过程共建”为核心原则,搭建一个可持续推进、结构灵活、节点分布的全球协作机制。计划初期将聚焦气候变化、数字治理、青年流动与教育不平等等关键议题,设立若干国际联合课题,推动跨界研究团队展开长期协作。
在“气候协作与文化视角”专题对话中,来自非洲和北欧地区的研究者探讨了技术方案在不同生态与文化系统中的适配问题,强调全球气候回应不应仅以指标为导向,而需融入在地生活经验与价值结构。在“算法治理与全球规范”闭门会议中,法学与技术研究者对AI系统透明度标准展开激烈讨论,呼吁建立跨国数据伦理协商机制,以弥合数字空间的规范真空。
会议还设立“协作机制设计实验坊”,由来自建筑、剧场、系统工程与交互设计等非传统研究背景的成员带领,现场演练如何在非共识语境下发起协作、建立边界、设计流程,获得广泛好评。实验坊成果将作为“跨学科协作方法手册”样稿,于下一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发布。
此外,智维论坛在柏林启动会上正式宣布,将设立“全球协同研究资助子计划”,为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非典型知识结构的协作群体提供种子资金与基础支持,以鼓励知识多样性与参与平权。
柏林,这座拥有强烈社会批判传统与跨界实验精神的城市,为本次启动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会议期间,多个本地文化与社会创新组织也加入讨论,进一步丰富了智维论坛“平台即协作场”的实践模型。
跨学科合作专项计划的启动,不只是一个机制设计的技术动作,更是一种对未来知识形态与治理逻辑的主动回应。正如闭幕词所强调:“我们无法用单一领域的语言描述复杂世界,也无法靠孤立思维解决系统问题。必须让知识之间重新彼此相见。”
这场在柏林召开的会议,不仅为智维论坛开启了新的国际合作周期,也为构建全球智识协作的结构性基础注入了现实动力。未来,更多问题将因跨界而解,也因协作而生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