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城市美学年会在成都成功举办,探讨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制度与审美机制

发布单位:城市美学研究通讯社 作者:王怡婷 发布时间:2015-09-21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艺术形式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美学价值,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2015年9月20日,由智维论坛主办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美学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为“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制度与审美机制”,汇聚了来自全国及国际的艺术家、城市规划专家、文化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在城市更新中融入美学元素,打造更加宜居、美丽和富有文化韵味的现代城市。

本次年会关注的是城市更新过程中,艺术如何作为一种重要力量,促进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美学的提升与文化认同的构建。与会专家认为,艺术与城市更新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历史传承的同时,也能拥抱现代化的审美理念,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幸福感。

在开幕式上,主办方代表强调,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已经从单纯的装饰功能转变为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审美与社会功能。艺术作品通过融入城市空间,能够激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为城市空间注入艺术灵魂,创造出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公共环境。

与会的专家指出,艺术介入城市更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改造,更是对城市精神的塑造。通过将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的功能性、历史性、文化性相结合,公共艺术可以引导人们对城市发展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例如,成都近年来在城市更新中大量采用公共艺术,通过艺术装置、街头艺术等形式,使城市的历史与现代在视觉与心理层面上产生和谐的对话,提升了市民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同。

“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制度建设”主题讨论中,与会的政策专家指出,艺术与城市更新的结合必须在制度与政策层面得到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紧密结合,确保艺术项目的顺利实施,并推动艺术创作与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

专家们提到,城市更新中,艺术的介入不仅仅是短期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更应注重长期的规划和制度建设。制定合理的法规政策,设立专门的艺术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艺术项目,推动艺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对环境的提升与公共空间的再生,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一些专家提出,艺术项目的实施应当具有包容性,既要尊重本地文化,又要结合城市的现代化需求,确保公共艺术作品能够真正反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城市特色与价值观

“城市美学与公共艺术的审美机制”论坛环节,艺术学者和城市规划专家就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形成创新性与包容性的审美机制进行了探讨。与会者认为,公共艺术的审美机制不应仅限于视觉美感的提升,还应考虑到社会的包容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专家们表示,城市美学的打造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必须注重城市各阶层居民的审美需求与心理需求,创造出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具有现代感的城市景观。通过艺术的形式,城市不仅能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个性,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多参与感和归属感。

与会者还强调,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和互动性是提升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创作,鼓励市民参与到城市空间的设计和美学提升中来,既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又能促进文化和艺术的公共共享。

会议最后,智维论坛发布了《公共艺术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倡议》,倡议提出,未来城市更新过程中,艺术应当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城市赋予更多的灵魂和活力。倡议呼吁政府、企业、艺术家和市民三方共同合作,推动艺术项目的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美学价值的系统化和长效化。

倡议还特别强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文化的塑造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塑造。公共艺术的创作不仅要关注视觉效果,还要推动社会价值和文化认同的建设,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此次“公共艺术与城市美学年会”的成功召开,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实践经验。通过艺术的介入,城市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审美价值,还能深化市民的文化认同,创造出更加宜居、宜人的公共空间。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不断变化,公共艺术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