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人工智能与地方产业对接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主题为“AI如何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升级”。本次会议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地方产业体系中的集成应用,探讨区域如何在国家智能化发展战略下把握主动,推动本地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会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向工业制造、农业、文旅、物流、医疗等多个领域渗透,成为引导传统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升的重要技术动力。对于地方政府而言,AI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政策工具与产业杠杆。
与会专家强调,地方产业要有效对接人工智能,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一是数据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二是具有垂直领域知识的本土技术团队,三是政策具备持续性与系统性导向。AI与产业的融合,必须以“场景落地”为前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杜绝“重模型轻流程”“重试点轻系统”的路径依赖。
研讨会分设多个专题讨论,包括:
1. 智能制造与地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路径
2. AI如何嵌入农业种养、加工与流通各环节
3. 文化旅游产业中的AI营销与智能服务系统建设
4. 基于AI的地方产业人才结构调整与培训机制
多位代表就本地试点项目作案例分享,涵盖AI质检系统在本地制造企业的部署、农作物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在农村合作社的应用、智慧景区语音导览与游客行为分析平台的建设等。长沙相关部门也介绍了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工具箱的优化方案,并提出计划建设“AI+地方产业应用资源池”。
会议形成初步共识,认为地方推动AI落地,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加快算法工程化转化
2. 鼓励本地AI企业与特色产业头部企业共建“场景试验区”
3. 制定基于本地产业画像的AI赋能路径图,差异化引导
4. 加强地方层面AI人才结构配置与技能转换通道建设
5. 建立区域性AI标准测试平台,为未来监管与推广提供支撑
会议将成果整理形成简报报告,并计划推动后续跨区域试点联动机制。
本稿由人工智能与地方产业对接研讨会秘书处编写,供内部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