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峰会发布五项协作倡议 共绘"协同社会"发展蓝图

地点:新加坡 发布时间:2016-11-06

全球思想者共议“协同社会”的未来图景,聚焦跨领域合作推动社会变革

2016年11月3日至5日,由智维论坛与多家国际智库、研究机构联合主办的“全球合作与跨领域创新峰会”在新加坡圆满举行。本次峰会汇聚来自全球五大洲、近40个国家的思想者、学者、社会创新组织代表与青年变革者,围绕“跨领域合作如何塑造下一阶段社会转型路径”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多维度、跨文化的深入对话。

本届峰会不仅是智维论坛在全球战略布局中的重要节点,更是其在推动“智能技术与社会结构协同演化”方向上的关键实践。大会期间,共举行10场专题讨论、4场文化交流对话、2场闭门实验室工作坊,内容涵盖制度创新、公共设计、协同技术、文化共识构建、教育变革等多个前沿议题。

 

核心议题:跨界合作如何构建“协同社会”

本届峰会以“协同社会的认知重构”为总主题,设定五大核心议题:

跨学科协作机制的制度保障与文化基础

平台治理中的共建模式与分布式信任

教育、技术与社会创新之间的系统耦合

跨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共享与概念转译机制

智能时代如何激活社区自治与协同能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林耀文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真正的创新早已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种结构间协同的艺术。在技术高度复杂的当下,跨界合作就是新的社会生产力。”

来自德国、南非、日本、智利、印度的与会代表也分享了各地“协同式社会实验”案例,包括平台农业合作社、跨专业社区医疗联盟、数据伦理教学实验室等,展示了跨领域协作如何在本地实践中引发制度与文化层面的微观变革。

 

多元交汇:专题讨论×文化对话×认知实验

峰会期间共举办10场专题讨论,覆盖从AI伦理设计、社会创新机制、教育结构重构、科技公共性保障,到青年参与与弱势赋权等多维主题。其中,“协作不是接口:制度重构的深水区”对话尤为受到关注,聚焦“协作设计”从工具层到价值层的跃迁挑战。

同时,4场文化交流对话穿插进行,邀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者、民间组织、艺术家共话“协作语境的文化张力”,推动不同价值观念下的共同愿景寻找。印度代表指出:“协作不是简单对齐,而是彼此翻译、互相容纳。”

大会还特别设立两场闭门“认知实验室工作坊”,由智维论坛组织策划,邀请跨学科代表共创“合作机制映射图谱”与“跨域治理能力画像”,为后续研究与政策模拟提供原型框架。

 

全球机制倡议发布:打造跨领域协作“新公共”

在峰会闭幕式上,智维论坛联合多家合作机构共同发布《全球跨领域协作机制倡议(新加坡共识·2016)》,提出五项行动倡议:

建立“协同社会研究联盟”,定期发布多学科合作观察报告;

推动跨专业协作教育课程,形成青年行动者培养生态;

开发面向跨领域合作的项目共创平台与工具库;

鼓励在地化社会实验,支持社区自组织与协同孵化机制;

构建“全球合作指数”指标体系,用数据驱动机制优化。

      倡议文件强调,跨领域协作不是短期联动,而是面向未来治理结构的认知转型。未来社会对公共问题的解决能力,依赖的不是“单一权威”,而是“分布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