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危机中生长智慧:智维论坛启动全球制度协同新议程

地点:北京(线上+线下同步) 发布时间:2020-12-06

聚焦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协作重构,探索跨制度应对机制与认知转型路径

2020年12月5日,由智维论坛联合多家国际智库与跨学科研究机构共同发起的“危机中的智慧”全球会议(Wisdom in Crisis: Global Assembly 2020)在北京举行,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形式同步直播,汇聚了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思想者、政策顾问、技术专家与社会实践者。会议主题聚焦:“新冠疫情与全球协作机制再构”,旨在回应一个关键问题:在系统性全球危机面前,人类社会是否准备好重建一套更具弹性、公正与协同能力的制度逻辑?

作为2020年智维论坛收官之作,本次大会标志着其在全球认知机制建构与跨制度合作议题上的深化与升级。会议结构由主旨演讲、协作对话、议题实验室与线上全球圆桌四部分组成,线下主会场设在北京中关村数字治理中心,线上直播同时连接伦敦、首尔、内罗毕、圣保罗、悉尼、纽约六大国际节点,覆盖观众超过12万人次。

 

危机即拐点:全球机制正面临结构性再设计

开场主旨演讲中,联合国前发展项目高级顾问指出:

“新冠疫情不是一次临时的混乱,它揭示的是我们已有协作架构的失效:从疫苗分配到信息传播,从公共卫生响应到数字基础设施整合,危机正加速人类社会重新设计‘协作能力’的历史进程。”

与会专家普遍指出,面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全球不平等应对,各国制度的“封闭性惯性”正在限制全球合作的深度与效率。当前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突破,更需要制度创新、文化协商与全球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

 

协作机制再构:四大维度提出行动倡议

会议提出全球协作机制重构的四个关键方向:

1. 制度弹性设计:推动快速响应机制与跨国数据共享标准的协同化

2. 社会信任重建:打造透明可信的科学传播系统与风险沟通架构

3. 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球公域”概念下的协作型技术平台

4. 跨文化共识机制:探索价值多元背景下的应急伦理决策模型

围绕这四个方向,大会设立3场“议题协作实验室”,聚焦疫情时代的“公共卫生数字化治理”“社区互助网络的制度嵌入”“数据共享伦理边界”等内容,推动专家与公众共同参与对制度未来的实地模拟与规则推演。

 

全球圆桌连接六地:从分裂世界中寻找协作通路

线上“全球圆桌”环节连接六大城市节点,展开跨时区深度对话。来自东非数字基础设施联盟、欧洲危机治理智库、南美后疫情政策实验室等机构的代表就“如何在制度异构背景下建立信任型合作”展开讨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南北协作中的资源结构再分配”议题,不少与会者呼吁重构全球资源配置逻辑,不再以援助思维为中心,而转向共建型合作模型。例如:共享数据架构、互认认证机制、本地化医疗生产链的协作建设等。

 

公共发布:智慧协作宣言(2020)

会议闭幕式发布《智慧协作宣言(2020)》草案,提出以下关键倡议:

建立全球协作基础设施清单(Global Collaboration Stack)

推动制定“数字协作伦理宪章”草案,明确跨国技术治理责任边界

启动“后疫情全球合作机制地图”共建平台,开放式协作全球机制路径可视化

智维论坛还宣布将于2021年推出“协作系统研究计划”,聚焦构建一个具备预测性、参与性与行动性的全球协作知识架构。

 

回顾与展望:

2019年,智维论坛在旧金山提出“未来社会的结构性创新框架”;

2020年,论坛以“多维协作”“青年实验网络”“系统性公平”为主轴,持续推动跨界合作;

此次大会标志着平台正式进入“全球机制协同设计”的战略新阶段。

      新冠疫情让全球社会在共同的不确定性中达成前所未有的连接,也暴露出旧有机制的局限性。“危机中的智慧”,不仅是对现状的反思,更是一次面向未来制度蓝图的公共提案。协作,从此不仅是行动方式,更是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