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至24日,由智维论坛发起、联合多家国际研究机构与政策智库共同举办的“全球智库合作论坛”在瑞士日内瓦隆重召开。此次论坛聚焦“全球社会发展与未来路径”这一宏观主题,邀请来自政策研究、技术伦理、社会科学、系统工程、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度对话,力图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中探寻协同发展的知识路径与制度可能性。
为期三天的会议期间,数十位来自欧洲、北美、亚太、非洲和拉美地区的代表带来了具有高度前瞻性与地域多样性的议题视角,充分体现了智维论坛一贯倡导的“跨界协作、全球共识”理念。论坛内容覆盖全球治理机制演化、技术变革对社会结构的重塑、知识体系的再构建,以及未来社会所需的新型认知模型。
从政策到哲学:全球智识力量的多维联动
此次论坛的特别之处在于实现了“知识结构的跨维度融合”。与会者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策型智库代表,还涵盖了人工智能研究者、哲学与政治理论家、社会创新实践者、系统思维专家及文化研究者。这种横向交汇式的结构,确保了对于“未来路径”的讨论,不局限于经济预测或技术趋势,而是回到了对人类社会整体走向的基础性反思。
英国未来社会研究所负责人在开场致辞中强调:“真正深远的社会变革,往往不是从政策口号开始,而是从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改变开始。”她呼吁智库在信息快速碎片化的时代,应成为“认知稳定性”的提供者,而非焦虑制造者。
深度对话机制:以问题为引线,促成认知穿透
本次论坛采用“问题导向型”议程结构,与传统演讲模式不同,论坛更注重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反复拉锯式的协商与拆解,强调“从不同学科结构中提取应对复杂问题的多元策略”。
几个引发热烈讨论的问题包括:
面对全球化治理体系的信任危机,我们需要怎样的“制度再构想”?
当AI逐步成为社会决策系统的一部分,民主制度应如何适应?
如何通过文化与教育重建公众对“未来共同体”的认知基础?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算法歧视、流动性危机),智库的职责边界应如何重新定义?
通过这些问题,论坛逐渐形成一种“协同式认知生态”的氛围,使不同学科间的语言隔阂与逻辑断层在持续对话中被穿透与融合。
从思考到共建:走向“全球认知协作机制”的提案
会议最后一日,智维论坛代表提出倡议,建议推动构建一个由国际智库联盟主导的“全球认知协作机制”(Global Cognition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GCCM),目标是:
建立多语种、多学科共享的知识基础框架;
打通研究-政策-社会之间的知识传输链路;
鼓励地方实践与全球经验之间的互为参考;
设立青年研究者与跨界合作者的流动协作机制。
该倡议获得多方积极回应,包括欧洲系统设计联盟、拉美社会公共研究中心、新加坡未来社会实验室等机构表达了试点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