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借助数字平台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成为了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领域的重要课题。2019年11月18日,智维论坛主办的“数字文旅与非遗传播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数字平台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角色”,汇聚了来自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以及非遗传承人,围绕数字平台如何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开深入讨论。
贵阳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和旅游中心,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非遗资源吸引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此次论坛探讨了如何借助数字平台的创新应用,更好地保护、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能够共享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论坛开幕式上,文化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价值。然而,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受到地域、时空、资源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会的专家普遍认为,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机遇。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非遗的传承不仅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还能够在全新的互动模式中为受众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数字平台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将原本局限于传统传承方式的非遗文化带入更多人的视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专题研讨中,数字化技术如何助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复原成为讨论的重点。与会专家指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传统性,其保护工作面临着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困境。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特别是在非遗的虚拟复原和数字化保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数字化平台,专家们能够将非遗的艺术形式、表演方式、工艺技法等进行精确记录,并通过数字档案的方式进行保存。
在“数字平台与文旅融合”专题讨论中,专家们探讨了数字平台如何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保护。专家们认为,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提高非遗的传播效率,还能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借助数字化平台,游客可以通过虚拟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并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在圆桌讨论环节,数字平台在非遗传播中的社会化运作成为讨论的另一个热点话题。专家们一致认为,数字平台的运营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政府、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和社会资本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专家们提出,数字平台的运营应注重多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数字技术和创新手段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播。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和相关文化机构,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将非遗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此次“数字文旅与非遗传播论坛”不仅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也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将不再受限于传统手段,数字平台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工具,推动非遗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