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煤炭、水泥这些传统行业,能不能也搭上数字化这班车?”在2023年3月17日于太原举行的数字转型与传统产业重构大会上,面对“传统重工业城市的智能化跃迁”这一主题,来自全国的产业代表与政策智库人士给出的回答是:不仅可以,而且必须。
一座城市的“重构信号”
过去几十年里,太原的名字常与“煤都”“钢铁重镇”等标签紧密绑定。产业集中度高,结构偏重,历史路径依赖强,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跃升的关键因素。而现在,这座城市正在尝试用“数字”与“智能”这两把钥匙,打开一条通往未来的新通道。
在大会主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指出,重工业城市进行智能化转型,核心不只是技术应用,而是系统性重构。“智能化跃迁不是换一批设备,而是重新构建产业组织逻辑。”
据介绍,太原正在构建“工业数字底座”,通过数据中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链协同操作系统,打通能源、冶金、建材等行业的关键节点,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生产、绿色制造、高端装备方向加快迈进。
数字转型的三重任务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总结出传统重工业城市数字转型的“三重任务”:
1. 技术改造:从“设备联网”迈向“算法主导”
不再只是设备升级,更是通过AI、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流程优化、预测性维护与自主决策。
2. 结构重构:从“链条孤立”迈向“平台协同”
建设城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破企业间信息孤岛,实现供应链资源统筹与实时调度。
3. 能源革命:从“高碳燃烧”迈向“数据驱动减碳”
在用能结构调整中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能耗数据可视化、碳排放精准计量与减排路径智能推荐。
一位来自山西本地能源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的调度系统已经不靠人盯了,算法会自动推荐能效最优的运行方案。”
“数字重构”,不是简单移植
尽管路径明确,但与会者也一致认为,重工业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不能“拿来主义”,必须“因产制宜、因城设策”。
1. 太原的产业以重资产、强路径依赖为特征,数字转型初期应聚焦于“降本提效”,用可量化的经济回报打通改革阻力。
2. 与此同时,必须同步推进人才体系重建与组织文化转型,否则系统升级容易沦为“空壳智能”。
“技术更新很快,真正难的是把传统经验沉淀下来的工人队伍带进数据驱动时代。”一位智能制造顾问指出,“智能化真正的难点,在人,不在码。”
太原的试验意义
本次大会不仅是一次会议,更是一个信号。信号指向的是:在资源型、重工业型城市中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数字化跃迁路径,是当前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突破口。
当前,太原正在尝试将数字产业纳入城市空间治理、产业政策与教育体系之中,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区”“绿色数字工厂集群”等落地项目,加快构建“传统支柱+数字平台”的融合型产业生态。
会议最后,发布了《重工业城市数字跃迁路径建议书(太原倡议)》,提出要强化五项机制建设:
1. 城市级工业数字平台统筹机制;
2. 产业链协同数据共享机制;
3. 数字技术落地财政扶持机制;
4. 企业数字转型能力评估机制;
5. 数字人才引培支持机制。
尾声:智能化,不只是升级,而是重生
当一个曾因重而慢而被贴标签的城市,开始主动谈论算法、算力、系统协同与数据资产时,某种结构性的转变正在悄然发生。
太原的探索是否成功,或许仍需时间验证。但这次大会让外界看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智能化,不只是传统产业的升级选项,而是城市转型的战略路径。
如需获取完整会议报告与发言集,敬请联系大会主办方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