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信息科学主导的新时代即将到来之前,人们正在努力厘清一个尚未成型的世界。
10月20日,“量子科技与未来社会前瞻论坛”在合肥召开。这是一场横跨物理、工程、法律、治理、伦理等多个学科的深度对话。与会专家共同围绕“量子信息引领的新技术浪潮与社会治理变革”展开讨论。会议现场没有简单的技术演示,更多是关于未来世界结构的战略预判。
“量子科技不是单一技术突破,而是对计算边界、通信秩序、决策机制、信任逻辑的系统重写。”
这是论坛开场的第一句话。简短,却极具穿透力。
量子不是技术“迭代”,而是范式“更替”
与会的量子信息专家指出,相较于以往任何一轮技术革新,量子科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物理基础上的信息处理逻辑。这意味着,从硬件到算法、从网络到规则,都可能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内经历一次根本性重构。
量子计算将打破经典计算的极限,带来指数级处理能力,极大冲击现有密码体系与数据安全体系。
量子通信则提供了理论上不可窃听的信道,将从源头改变我们对“信任”的定义与构建方式。
量子感知则为未来的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太空导航等应用开辟了新的维度。
这不是技术升级,而是逻辑更替。其冲击,不仅面向产业,也面向制度与社会运行机制。
技术变革背后,是治理范式的重新设计
“当信息不可被复制、不可被观测,治理的边界要如何定义?”在治理分论坛中,多位社会科学学者提出,量子信息技术所承载的“不可逆”、“非共享”、“非中心化”特征,正挑战现代制度对于权责可溯、数据归属、程序正义的基本假设。
论坛提出三个值得预判的重要社会性议题:
1. 法律如何应对“量子隐匿”数据行为?
在不可测、不可复制的通信网络下,传统法律对证据、授权、记录的定义可能全部失效。
2. 公共安全如何在“不可追踪”的信息系统中运作?
安全机制与隐私保护之间,或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冲突。
3. 治理架构如何适应“算力不对称”的社会秩序?
一旦量子算力形成寡头化,监管者如何确立新的能力平衡?
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但都已经被提上前沿研究议程。
合肥的“量子地标”,正在成为国家未来技术布局的重要坐标点
合肥作为量子科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量子通信、量子芯片、量子传感等多个方向拥有领先研发基础。此次论坛,也被外界解读为“技术前沿城市主动参与社会制度演进对话的标志性事件”。
据会议透露,未来合肥将试点建设“量子应用治理实验区”,推动在智慧城市系统、公共数据流通、下一代身份认证等场景中探索量子原生技术的部署机制。同时,也将设立量子伦理与社会影响研究专项,尝试引入跨学科评估体系,为技术落地提供制度前置支持。
技术的前沿,最终是社会的分岔点
“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靠近物理规律的本质,但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远离治理与价值的确定感。”有学者如此评价本次论坛的深意。
未来的量子社会,不只是一个计算更快的社会,更是一个规则、信任、权力逻辑可能彻底变化的社会。
这场在合肥召开的论坛,是科技跃迁时代下,一次充满远见的制度预演。
如需获取论坛发言摘要、圆桌纪要或研究议题列表,请联系论坛联合发布平台。